山西木構建筑的裝飾性與審美價值(為何說 地上文物看山西 )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底深處文物看陜西”,這個詞話形象提醒我們,山西文物多啊,2019年,國家文物局公告了國務院扣減的第八批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除了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山西有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約計79處入選,在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布結果后,山西共有國保單位531處,穩居第二全國第一,山西省文化燦爛,一直是華夏文明中心地帶,上可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后有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經封建社會數千年的演進,山西文明進程早已間斷,并自然形成了具有地域顯著特征的文化,山西太原曾是11個朝代的首都,分
為何說"地上文物看山西"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底深處文物看陜西”,這個詞話形象提醒我們,山西文物多啊。2019年,國家文物局公告了國務院扣減的第八批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除了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
山西有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約計79處入選。在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布結果后,山西共有國保單位531處,穩居第二全國第一。
山西省文化燦爛,一直是華夏文明中心地帶。上可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后有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經封建社會數千年的演進,山西文明進程早已間斷,并自然形成了具有地域顯著特征的文化。
山西太原曾是11個朝代的首都,分別是:趙國都城、漢初代國都、西晉太原國都、前秦都城、武周北都、唐北都、前晉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晉北京、后漢北京。
一個朝代建于明代此,歷代統治者估計會不遺余力興修,對文教方面也會非常看重,所以才會遺留很多古建筑、古墓群、關與佛教的石窟等。
我就簡單舉例山西中外蜚聲的文物吧:
云岡石窟(北魏)大同市\華嚴寺(遼代)大同市
佛宮寺釋迦塔(遼代)朔州市\懸空寺(北魏)大同市\雁門關(明代)忻州市\五臺山(唐代)忻州市\喬家大院(清代)晉中市\平遙古城(西周)晉中市\堯廟(晉)臨汾市\關帝廟(隋)運城市,鸛雀樓(北周)運城市等。
山西平遙被被稱“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都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云岡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五臺山是中國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寺廟群集千年之萃。
太原的晉祠是為紀念晉國建國之初諸侯唐叔虞及他的母親邑姜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形式活潑的古建筑薈萃,其中難老泉、宋代彩塑侍女像、周柏,被被贊譽“晉祠三絕”。人云:“過了晉祠,枉到太原”。
喬家大院,晉商文化的代表,更是山西民俗文化的典范。
著名的應縣木塔,幾乎是木質結構,還沒有一顆鐵釘。地震、洪水、戰火都還沒有完全摧毀它,沒法不稱之為奇跡。
僅舉幾例,我們就強烈地感覺到了山西厚重的歷史文化。
而也能可以保留這樣的話多的地面文物,也與山西的歷史淵源、民族融合、富可敵國的晉商、山西的地理形勢等也有關系。
一、山西是中華文明核心發源地,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是人類主要活動區域,在襄汾發現的陶寺遺址,被考古專家認定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從先秦到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發現共存在這片土地。
二、民族融合與宗教興盛帶來的文物古建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山西是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完全融合區。兩晉時期匈奴人的漢趙,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的北魏,五代時期的沙陀人之后唐,后晉,后漢,包括蒙元帝國等那里政權,他們或是發跡后于此,或者在此建都,因此逃不掉在此大興土木工程。佛教的興盛使得大量的寺廟,造像,石窟被創造和諧過來,本身云岡石窟和只存許多的佛寺那是最好是的例證。三、晉商崛起,財富聚集,掀起了大興豪宅、攀比炫富的熱潮。
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皇城相府為代表的各種各樣的宅院得以建造,而且長期進入沒有人居住的地方的狀態,大多數絕無可能完好無損需要保存至今。四、山西氣候條件有利于文物保護。
山西地處北溫帶,氣候干燥降水量少,山西古建文物多以土、石、木為主材,風格敦厚樸實,細節又精巧細致玄妙,良好素質的氣候條件促進文物能保存。五、山西歷史上發生的大規模戰爭較少
加上太行、中條、呂梁等山嶺縱列,黃土高原地區深溝高臺布滿,讓各大文物絕無可能盡量減少戰爭涂炭。之外,山西還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曲藝等754項非物質文化項目。
山西人自命:“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又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地上文物看“山西”當之無愧。
山西各地的古建筑簡要說明
山西超過元以前木結構古建筑遺存495座,約占全國580座的85%。其中,唐代全國殘址4座,所有的在山西;五代全國5座,山西4座,占80%;宋遼金時期全國183座,山西150座,約占82%;元代全國389座,山西338座,約占87%。宋代建造晉祠圣母殿參考的是什么建筑標準,
太原晉祠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堂梁架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刻花紋有八條婉蜒欲下的木龍,豪放灑脫健美。這里想告訴你殿堂梁架和纏龍柱,不過得很清楚建筑標準《營造法式》的來歷。北宋建國后以后的幾十年里,修建宮殿,宮殿、衙署、廟宇、園林等建造四起,造型豪華,專門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收受賄賂日烈,致使國庫沒能至于龐大無比的開支。以致,建筑的其它設計標準、規范和關聯材料、施工安裝定額、指標等亟待加強制定,這樣的是可以必須明確房屋建筑的等級制度、建筑的藝術形式及嚴格的用料。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第一次編成《營造法式》,由皇帝下旨頒行。紹圣四年(1097年)又新的翰林院學士,結束后才是建筑標準什么制度。接下來編修可查閱了大量文獻和即舊的規章制度,收集到各工種操作規程、技術要領及眾多建筑物構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終于成功編成流傳千年的《營造法式》。圣母殿里的梁架的施工那是不是很嚴聽從標準來的,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堂結構為單槽形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有深一間的回廊,近似下檐。將殿下檐前廊其中三間的四道梁架高度降低,梁尾插到殿身單槽縫的內柱上,使殿身前檐其中三間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梁上,并把殿身硬擋的門窗等后推到內柱之間,顯得大殿中求下載高敞。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龍絲線,即《營造法式》所載的纏龍柱,這是保存最完整宋代的孤例。只不過史料還沒有留下具體一點的施工那就證明,但能從這察覺出在捏造預算、施工組織等方面的嚴格的規定。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